这两种工业机器人都是“示教再现型”机器人。这是第一代机器人典型的代表。它们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发出指令,让机器人的机械手臂运动,一步步完成它应当完成的各个动作。这个过程叫“示教”,是人“教”工业机器人的过程。机器人有一些叫传感器的装置,把机器人各部分运动范围、运动速度等测量出来,依次送给机器人的记忆装置,它可以把机器人各部分运动顺序、位置、速度等记录并存贮起来。这一过程也叫编程过程。当需要机器人工作时,记忆装置把上述信号依次放出来控制机器人各部分动作,这是再现过程。它的动作完全再现了人“教”给它的动作,并且可以自动地、不断地、反复地干这样的工作。
当然啦,为了机械手臂能运动要有一种驱动装置,它相当于人的肌肉一样,是产生“力气”的装置。由此看出,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几大部分:机械手臂、控制(包括记忆存贮信号)装置、机座、能源装置。按机器人机械臂结构分为:像龙门吊那样的直角坐标式的,像炮塔那样的球坐标式的,像吊车那样的园柱坐标式的,还有像人手臂的关节式的机器人。
美国60年代初制造出来了两种机器人,这本来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但是,很可惜当时并未引起国内的重视,也并没有得到国际上的青睐。这是因为当时的机器人造价很贵,安装费用也高,再加上质量不好,每星期要出一次故障(无故障时间只有10O~150小时),定位精度只能达到几毫米,所以收益很差,人们都不敢买它,只有一些喜欢新奇的企业家才定购机器人去试试。当时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厂家只好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作广告,到处进行表演。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扶植的政策,所以发展很慢。
1967年,日本的丰田织机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引进美国工业机器人。
日本虽然当时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还不能掌握,当时引进机器人引起很多企业界、技术界甚至科学界以及一般人的好奇心,参观人非常之多。日本人很注意机器人技术和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引进的机器人很好地研究,除了仿制外,还不断进行改造,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和创新,所以很快就研究开发出自己国家的机器人。由于日本当时经济发展,机器人可以解决劳力不足,能防止职业病,提高劳动福利,再加上能提高生产率等,所以机器人技术发很快,1989年日本机器人技术已能和美国相提并论,更主要的是工业机器人得到广泛的应用,达到普及阶段。日本自称1980年为机器人元年,自己是机器人王国。
世界其他国家,如前苏联、德国、法国、瑞典、挪威、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引进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使机器人大家庭人丁兴旺,它们的“子孙”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起来了。到80年代初期,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即有感觉器官能在外界变化时可以完成复杂任务的机器人,已达到了实用阶段,而有智能机器人已开始大量进行研究。9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已达到普及阶段了,这时工业机器人已有45万台。
工业机器人身披钢盔铁甲,一般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国际劳工组织称它是“钢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