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提倡党员生三胎,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发布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
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根据年鉴,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8年增加了530万人。
分析认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自然增长率最低的,降得比较厉害。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人口生育水平波动很大,我们刚刚知道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当时出生人口大概是1600万,这期间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6年、2017年这两年出生人口都在1700万以上,特别是在2016年超过了1800万,也是我们到了2000年以后这二十年中比较高的一年。但是到2018年以后,却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特别是“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是1.3。
根据我们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同时,按照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9年将是近10年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00万(2007-2009年曾连续三年高考人数突破千万),对比2018年的975万,增长25万;分析近10年来高考人数变化可以发现,2018年较2017年增长35万,相对增幅更大;如果再对比考研人数的增长,2018年238万,2019年290万,增长52万,增幅达21.8%。
也就是说,虽然出生率下降,但是,高考人数却是上升的,两者出现了较大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两者矛盾吗?
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看起来关系紧密,实质又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为什么?因为出生率问题,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而高考人数问题,则是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老问题。出生率下降,是事实。高考人数增加,也是事实。
十多年后,预计高考人数将持续减少,所以生育率能否保持,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大问题。不然,劳动力、养老等,都会成为现实生活中影响稳定和安宁的问题。出生率持续下降,首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出现老龄化,少子化的情况,这样劳动力人口会越来越短缺,国内的人口红利会渐渐消失,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国家出台三胎政策,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那么,除了让年轻人多生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缓解这种现象?
机器人能否代替劳动力?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劳动被机器人所取代。之前,武汉大学的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向外界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未来的5年之内,我国将会有5%的人工劳动力会被机器人给取代。而在这其中的行业就包括了餐饮、银行、工厂、学校等等。据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各大企业中机器人的占比是逐年不断的上升。这组数据从最初的12%上涨至37%。并且在最近的两年里,各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是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大量地引进了智能机器人,还打造了无人银行网点。在这方面除了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之外,更多的中小银行也开始了智能化的发展。因为引进机器人,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运营的效率。着眼行业的长远发展,这是利大于弊的做法。
而餐饮行业也已经开始了智能化,以海底捞火锅为例,已经成功地打造了智慧餐厅。据悉该餐厅的机器人服务员的日均配送量在300盘菜品左右,而这是1-2名服务员一天的传菜量,使用机器人服务工作效率提高了150%-200%。
并且相比人类劳动,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人工智能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大数据,指导工业生产,机器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可以一天24小时工作,而且生产效率更高,在现代化工厂中,工业机器人和机械臂结合拥有更高“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该机器人由kt的5g网络控制,其成本相比人力要低很多,相比人力工作,kt表示机器人能够减少28%的包装时间。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人工解放劳动力,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社会甚至是国家第三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说,虽然可以代替人工做一些危险动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工。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解决未来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加剧,用人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之下,机器人市场紧俏是必然的,据相关数据表明,一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今年的销售量相较去年已经翻了10倍。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已经迎来新发展,在此机遇下,国产机器人产商应该保持高度热情,继续寻求产品和技术的突破,持续增强和扩大产能,等待需求端向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