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工业化的机器人还是服务化的机器人,都早已从实验室走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周《开讲啦》“智能生活”系列邀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他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二十五载,参与并见证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出场,精神抖擞的王教授便让主持人直呼“太帅了”,主持人还透露“王教授是北航排名前三帅的教授”。身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王教授的实验室虽简朴,但依然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一间不算大的房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从小型的无人驾驶车、仿生机器鱼,到各种医疗机器人等等,现在可能是某个放在实验室犄角旮旯的东西,而未来,就会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变革。
一部科幻电影引发的机器人梦
王教授走上研究机器人道路的契机竟是他少年时期所看的一部科幻电影,这部叫作《未来世界》的电影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智能科技向往的种子。博士毕业后,进入了清华大学智能系统实验室的王田苗开始深入探索智能机器人的世界,常常忙到实验室的大门都锁了而不知,他不得不从一楼厕所的窗户翻出去。也正是这个时期让王教授对智能机器人很多深奥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少年时期埋下的梦想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逐渐生根发芽,他认为推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情景,才能有所突破。
2013年时,为了研发无人值守机器人,年过五十的王教授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去南极科考的艰巨任务。克服了十多天穿越死亡西风带时不停的呕吐,挺过了多次十二级的暴风雪,忍受住了磁力线干扰下的长期时间失眠。这次科考,他和团队设计了一个能够适应南极环境的机器人,他们研究的“远程遥控操作”,为未来实现机器人的无人值守奠定了基础。
在探索机器人领域的这二十五年中,王教授也耐心地引导着他的学生,扶持年轻人们在这条路做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他们一同研制了像人类手指一样灵巧的软体机器人,在王教授现场展示的视频中,这款机器人能够轻柔地拿起鸡蛋、海鲜、甚至是钥匙链。他希望学生能够让学习和研究成果记录在期刊、书籍上,让后人有所参考借鉴,或是让研究的技术方法刻在未来有价值的产品上,能够造福人类。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习主席曾经说过:“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演讲中,王田苗教授提到了使机器人进入工业和生活的两个因素: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多交叉学科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增长率连续八年以20%到25%的速度增加,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全球的36%;服务机器人中,像扫地机器人、科教机器人、航拍机器人这样的细分领域,中国的销量已达世界第一;而特种机器人,如探测月球的“玉兔”机器人,潜水机器人“蛟龙号”等也在世界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历程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教授认为,机器人研究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年轻人开展前沿学科的交叉研究,去探索未知的技术。未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一定能迅猛地发展,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机器人将变革未来生产生活
“机器人应该去干人干不了的危险的事,而不一定要代替人的艺术。”王教授一上台三言两语便打消了主持人这两年以来“恐惧”自己的工作被取代的担忧与疑虑。他宽慰主持人,即使程序可以完成主持节目的基本工作,但也无法复制人类的激情和共鸣,因此像撒贝宁这样优秀的主持人可以不必担心。
然而,现场有一位青年代表却直言他的父亲非常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被机器人取代,因为他父亲是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面整形的工程师,人就是在炸药堆里工作,这个工作无疑于“和死神共舞”。工程师对火药的削割稍有差池,便会引起爆炸,那么,机器人真的能够替代人做这种高精度的工作吗?王教授分享,让机器人替代人类做繁重危险的工作是一种趋势,他也设想了几种解决方案,并表示达到理想的成果之前科学家们应该结合场景、不断修改试错,未来可期。
王田苗教授在现场带领大家大胆地畅想未来的十年,他说在2030年前后,机器人将进入到每一个工厂,甚至还会出现无人化车间;无人驾驶汽车也会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内,例如机场、医院等为人类服务;中国将会大面积地出现医疗机器人、人造组织、器官3D打印等,在医学界大放异彩;机器人甚至还能陪护老人,与人聊天……机器人产业还会派生出许多战略新兴产业,比如说智能交通、助老助残、医疗健康以及科教、娱乐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将会越来越深。机器人的研究发展任重道远,王教授鼓励年轻人一起努力,不断创新,去迎接和拥抱伟大的智能时代!